最近朋友们总聊到调漂的话题,这就把简单的事儿,往繁琐了说一说:暂不考虑浮漂吃铅大小,漂型如何,钓饵比重较大小等问题,先从基础的开始掌握,掌握以后会调漂了慢慢尝试,自然就可以去自主选择吃铅大小的浮漂,去调整鱼饵自身比重等,现在,假设不考虑这些因素,不调整饵比重的情况下,单纯的聊下如何调漂。
第一项:了解和准备
预估下水深并看下使用浮漂身长(漂脚至漂尾)长度,预估水深是避免水过浅导致浮漂到鱼钩的线组无法在水中完全拉伸并垂直,看下浮漂长度是为了掌握浮漂自身没入水中后与水下线组的比例,帮助调漂时做到心中有数,观察和了解过后,将浮漂向八字环方向拉近,直到漂脚(浮漂插在主线漂座的位置)与八字环距离为浮漂身长的1.5倍。 在八字环上系好子线,子线末端已系好鱼钩,双钩,上钩与下钩之间钩距暂不考虑(理由如上,待掌握基本调漂后,逐渐深入摸索钩距大小所产生的差别),无须挂饵(因为暂时不去确定用颗粒还是手食,如果是手食,在你调漂过程中,饵料入水会有散落,就不准确了),挂钩调(有人说不挂钩调,其实大可不必那么繁琐,毕竟还是要用钩钓而不是八字环,所以挂钩调,修剪铅皮,这减掉的铅皮重量,其实就已经将八字环和鱼钩自身的重量修剪掉了。
第二项:裹铅皮和抛竿入水;
在铅皮座上裹好一块铅皮,心中预估它的重量要超出浮漂的吃铅量(现在一般浮漂都会在漂身上注明吃铅量),抛竿,线组入水(线组:主线+浮漂+铅皮座+八字环+子线+鱼钩),浮漂直接没入水中。
第三项:修剪铅皮
浮漂没入水中,表明铅皮过沉,提竿,修剪铅皮(一丝一丝的剪,宁可剪少,切勿剪多,要有耐心,掌握熟练后可自由发挥),然后再次抛入水中,浮漂依旧没入水中,表明依旧铅皮过沉,继续提竿,按照上述操作继续,直至浮漂露出水面一目为止;露出一目后,挂单饵(无论挂上钩还是下钩,都可以),挂饵后浮漂直接没入水中,说明调目还需增加,继续修剪铅皮,直至浮漂露出水面二目为止;露出二目后,挂单饵(无论挂上钩还是下钩,都可以),呈现半目,说明挂一饵的重量对应在浮漂上显示为一目半,那咱现在就会知道,如果两个钩子都挂上同样大小的饵料,那么浮漂就应该是一目半的两倍等于三目;剪出三目,这个时候双钩挂饵,抛竿,浮漂直接没入水中,其实并不是浮漂沉下去了,而是由于(浮漂的拉力)与(咱们剪好的铅皮+八字环+两个鱼钩+两个鱼钩上的饵料)等量了,入水后的线组在水中形成了短暂的悬浮,这个时候无论给谁施加外力都会使得这个‘悬浮’随之变化,现在可以开始找底了。
第四项:找底
现在开始找底,用一块大铅皮裹在下钩(铅皮要足够沉,沉到认为它裹在下钩时会直接沉底),双钩不用挂饵,抛入水中,这时候浮漂直接沉入水中,不见了目数,将鱼竿提起,向上提浮漂的位置,然后再次抛入水中,浮漂依旧沉入水中,再次提竿,向上提浮漂的位置,直到咱以此方式将浮漂调整到抛入水中之后,可以看到浮漂露出水面一目半为止。
第五项:调目和钓目
找底完成后,将裹在下钩的大铅皮拿掉,为两个钩子挂上饵料(和刚才上的饵料相同,包括之后开钓也是用一样大小的饵料做饵),抛入水中,浮漂入水,下沉,停止后露出水面的目数为一目半,截此为止,咱的状态为调三目,钓一目半,线组在水下状态为拉直,上钩悬浮,下钩触底。有朋友可能会问刚刚调漂时剪铅皮,一个钩挂饵拉下浮漂一目半,两个钩拉下三目,挂双饵沉入水中不见了浮漂,双钩不挂饵浮漂露出水面三目,这是调三目,找底之后向上提浮漂一目半,下钩到底后露出水面目数一目半,这是钓一目半,即调三目钓一目半。倘若找底之后提起浮漂若为其它目数可不可以,答案是可以,露出的目数即为钓目,高于调目便是钝,低于调目便是灵。
第六项:特别注意下容易搞错的钓目
大家都知道在不改变线组上铅皮的重量时,可以通过提拽浮漂和下拉浮漂的位置,对漂座和鱼钩之间的线组长度进行调整,从而使得钓目发生改变,提拽浮漂增加距离可以变钝,下拉浮漂缩短距离可以变灵,但我们改变漂座位置之后,就会使得水底的上钩和下钩与水底接触位置随即发生变化,向上提拽浮漂越多,越钝,上钩和下钩与水底接触面加大,会由触底变成躺底,更钝时子线也会躺底;反之,向下下拉浮漂越多,越灵,上钩和下钩与水底距离变远,下钩由触底变成离底,更灵时便会悬浮在水下。
第七项:收尾:
注意各种细节的把控,其实设置调钓目数是件并不难的事儿,咱掌握好调钓的方法,然后通过垂钓总结经验,因地制宜的对待不同鱼种和鱼情的变化,选择匹配对应的浮漂(大小,形状,材质),就可以很顺手的调配出自己理想中的调目和钓目了。相信大家通过垂钓后的不断积累经验,都可以在面对不同鱼情鱼况时,选择更适合的浮漂,并对其调目钓目进行最适合最好的配置。
第八项:总结*
如果想把浮漂调灵点或者调钝点,挪动浮漂位置即可,向八字环方向拉动漂座,越拉越灵,反之向上提动漂座则越提越钝,拉多少还是提多少,要心中有数,因为这就是改变钓目来控制我们浮漂反应的灵和钝。
欢迎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